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
当前,结核病的治疗方式有很多,包括化疗、免疫、介入等多种方法,例如针对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多种二线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案,但联合化疗的药物不良反应大,甚至还可能使患者产生新的耐药风险,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新的策略。
近年来,随着间充质干细胞(MSCs)免疫调节特性的逐渐发现和证实,有望为结核病的临床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干细胞治疗肺结核的研究进展
2013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Bikul Das及其团队发现结核杆菌不仅能感染细胞还能在细胞中持续存在两周以上。

进一步研究显示,结核菌能够感染表达CD27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依靠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豁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清除,同时利用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的药物外排泵抵抗药物治疗。
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是结核病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原因。
这项研究为治疗耐药肺结核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7年,Khan等人提出结核杆菌潜伏到间充质干细胞内,其生长也受到干细胞内在自噬的限制,可以通过基因修饰干细胞以增强其自噬作用,从而可以增强干细胞对结核杆菌的杀伤作用。
2020年,Fatima等人提出休眠的结核杆菌对常规的抗生素治疗无反应,但可以通过诱导间充质干细胞自噬来消除这部分结核杆菌。

一方面间充质干细胞在结核杆菌感染及耐药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另一方面,因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和组织再生修复功能,其在肺结核的治疗研究中的作用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2014年白俄罗斯的研究者进行了一项以自体间充质干细胞输入辅助治疗耐多药性肺结核病人和广泛耐药性肺结核病人的Ⅰ期临床研究。

60名患者(21~65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人:实验组在开始接受标准抗结核药物治疗4周内给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照组仅接受标准抗结核药物治疗;18个月后,实验组治愈率(53.33%)是对照组(16.67%)的3倍,并且安全性良好,无药物不良反应。
由于研究中采用病人自身的干细胞,不仅安全性高,并且能够利用间充质干细胞调节免疫平衡的特性,抑制体内过度的炎症反应,修复和再生损伤的肺部组织,治愈率大大提高,有望成为耐药结核病的一种全新疗法。
总而言之,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与结核杆菌的感染、潜伏以及耐药密切相关,这为治疗耐药肺结核提供了新的观点;另一方面可通过自噬、分泌细胞因子等来限制结核杆菌的存活,同时达到修复受损肺部的目的。
总结
这些临床研究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肺结核病的可行性提供了科学支撑,对于结核病而言,自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辅助治疗措施,可以将患者体内的慢性炎症转化为有益的免疫反应,并进而改善其临床预后,为治愈结核病提供了可能。
【声明】本号旨在仅进行科普交流以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内容涉及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 END —
康思葆(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细胞药物研发、细胞存储、细胞技术转化应用、医美抗衰、健康管理等细胞相关领域研发与推广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照GMP标准建设细胞实验室细胞研究基地,可满足NK细胞研究技术服务、免疫细胞存储服务、外泌体产品和医美抗衰等业务的需求,并取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CNAS认证。2024年“自体免疫细胞存储服务”获得中诚信五星级认证证书,是国内首家获中诚信五星级认证的企业。
研发团队拥有丰富的免疫细胞研究和开发经验,在NK细胞制备和免疫细胞存储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储备,拥有基于免疫细胞治疗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专利8项,已有开发药物在进行IIT的研究申请。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