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摩熵数科创始人王中健博士受邀为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师生作题为“DATA+AI赋能医药全产业链应用”的学术报告并举行2024年“药融云”奖学金颁奖仪式。报告会由理学院数据科学系主任王峰主持,院系师生济济一堂,共同探索“AI+数据+医药”交叉领域的前沿动态与人才培养新路径。
王中健博士的报告如一座贯通科教与产业的桥梁,将前沿技术趋势与理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生职业发展紧密衔接。他深入剖析AI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多元应用,重点阐释数据与数据分析在医药研发和产业链协同中的核心价值,并通过人工智能研究进展及其在药物开发、疾病诊断等领域的实践案例,为师生们绘制了一幅数据驱动医药创新的宏伟蓝图。
一、锚定行业痛点:数据科学赋能科研新方向
报告中王博士指出,当前医疗系统与生物医药领域正面临临床误诊率高(基层恶性肿瘤误诊率超40%)、科研效率低(多系统数据孤岛化)、政策倒逼数智转型(卫健委2025电子病历5级硬指标)等挑战,而这些痛点恰恰是数据科学与AI技术的核心发力点。
对于理学院师生而言,这既意味着科研攻坚的突破口——例如通过NLP技术破解电子病历结构化难题,或通过机器学习优化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如泸州39万例数据构建的FCN模型AUC达0.90),也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践场景:从临床数据清洗到多模态模型训练,相关技术可融入《医疗大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用数据解决真问题”的能力。
在制药领域,拜耳、复星医药等企业的AI布局(如生成式AI助手提升临床试验效率),也印证了“数据驱动研发”的产业趋势。理学院师生可聚焦“AI辅助药物设计”“真实世界数据挖掘”等方向,依托学院“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特色平台,将数据科学方法融入靶点预测、药物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形成“问题从产业中来,成果到产业中去”的科研闭环。
二、医疗大数据实践:教学与科研的“双引擎”
在医疗大数据专题讲解中,王博士以DICOM影像解析、HL7病历结构化等数据治理技术为起点,系统解析了医疗大数据在医药领域的应用逻辑,并通过多个落地案例揭示了其“全链条价值”。
从电子病历结构化处理到专病数据集构建,王博士以急性髓系白血病研究为例,生动展示了医疗大数据在科研中的深度应用:通过特征提取、多模态融合等技术,海量医疗数据被转化为可分析、可复用的知识资产,这种“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转化逻辑,为理学院开展药物设计、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医疗大数据正在重塑临床科研范式,其多维应用价值体现在疾病风险预测、疾病管理研究、药物安全性监控和真实世界证据挖掘等多个维度。在疾病风险预测领域,医疗大数据可运用机器学习筛选核心因子,构建高精度预测模型;疾病管理研究中,它能揭示患者群体特征差异,如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分型;药物安全性监控方面,医疗大数据支持全景扫描,如NSAIDs处方分析;真实世界证据挖掘则可量化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如肿瘤治疗模式研究。
这些数据驱动的研究成果,既为论文撰写提供了方法学创新(如XGBoost生存分析、跨机构数据联动验证),更推动科研范式向“数据-知识-决策”闭环转型,成为医学研究革新的核心引擎。
三、AI大模型时代:抢占交叉学科“破圈”机遇
谈及AI大模型时,王博士以技术演进脉络为轴,结合产业实践案例,为理学院师生勾勒出三大发展路径。从Transformer架构的突破至多模态学习的兴起,从英矽智能药物发现平台的创新到DeepSeek开源生态的赋能,AI大模型正在重塑产业形态,也为理学院提供了“破圈”契机。
教学创新:将“大模型微调(SFT)”“智能体协作(Agent)”等前沿技术纳入研究生课程,通过开源工具(如HuggingFace)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可基于医药文献库训练垂类模型,学习解决大模型“幻觉”问题的关键技术,掌握“领域知识+AI工具”的适配方法论。
科研突破:针对生命科学多模态数据处理难题(如蛋白结构、影像数据融合),理学院可联合药学院、临床医学院,构建“AI+药物靶点筛选”“大模型辅助病理诊断”等跨学科课题,利用基金委人工智能专项、卫健委大数据平台项目等资源,形成“技术研发-临床验证-产业转化”的协同网络,突破数据融合、算法优化等科研瓶颈。
职业升级:王博士以复星医药“PharmAID决策智能体”、东阳光“HEC-Finder文献平台”等案例为切入点,指出掌握“大模型应用开发+医药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将在药企战略部门、医疗科技公司等岗位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他鼓励同学们夯实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基础,关注医药行业实际需求,积极探索交叉学科发展路径,努力成长为面向未来的“AI+医药”高价值人才。
四、校企协同育英才:共筑“产学研用”融合新生态
王中健博士的报告深入浅出,不仅展示了摩熵数科在技术前沿的探索,更通过实际案例,为理学院师生勾勒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清晰路径。报告尾声,周新虎书记与王中健博士共同为2024年“药融云”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颁发证书,标志着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协同合作迈出坚实一步。
该奖学金由摩熵数科前身“药融云”设立,2025年起也将更名为“摩熵奖学金”专项用于支持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旨在奖励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专业本科二、三、四年级及医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二、三年级中品学兼优的全日制学生,通过定向激励培育兼具医药专业素养与数据智能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王中健博士为获奖学生代表颁发证书)
作为集BT+DT+AI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与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摩熵数科深耕生命科学全产业链,以“生物学-化学-药学-医学”四大学科为根基,构建了覆盖投资、立项、研发到医疗服务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摩熵数科不仅拥有100余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其自主研发的BCPM-Miner垂类AI模型,通过分子识别、反应识别、文献实体抽取等技术,实现多模态数据的“专快全准”处理(如文献基金号抽取F1值达0.85+),并依托BCPM-众智标注系统与政府/企业授权数据,建成包含15大矩阵、200+子库、50亿+结构化数据的BCPM-DBs数据库集群,成为国内覆盖面最广、建设速度最快的生命科学数据平台。
王博士特别指出,摩熵数科已服务超过1000家付费客户,串联3万余家企业,其技术实力与产业资源为理学院师生搭建了从科研到产业的直通车。他鼓励青年学子们抓住“AI+医药”的时代机遇,依托学院在信息科学、药学、人工智能等重点研究领域的特色优势,与摩熵数科共建产学研创新生态,推动数据智能成为医药产业变革的引擎。
当报告在掌声中落幕,一幅“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学”的协同发展图景已然清晰: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与摩熵数科的携手,不仅是高校特色学科与行业标杆企业的优势互补,更是“数据+AI+医药”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未来,摩熵数科将继续依托技术创新与生态共建,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向更深层次发展,助力培养更多“懂技术、精医药、能创新”的优秀人才,共同书写数据驱动医药产业变革的时代篇章。
参考来源:
1. 摩熵数科(成都)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中健博士一行访问我校理学院(https://mp.weixin.qq.com/s/cXmjwDYu1taucEM4G0ZMEw)
2. 理学院崇理论坛第九期学术报告(https://lxy.cpu.edu.cn/5d/42/c56a220482/page.htm)
想要解锁更多药物研发信息吗?查询tyc7111cc太阳成集团(原药融云)数据库(vip.ybspc.cn/?zmt-mhwz)掌握药物基本信息、市场竞争格局、销售情况与各维度分析、药企研发进展、临床试验情况、申报审批情况、各国上市情况、最新市场动态、市场规模与前景等,以及帮助企业抉择可否投入时提供数据参考!注册立享15天免费试用!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