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腔注射(IVI)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已成为多种视网膜疾病的基础治疗手段。然而,注射操作常导致眼压(IOP)在术后即刻迅速升高。可能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构成风险,且反复治疗后可能产生累积性损伤。
监测短期眼压波动,明确相关影响因素有助于术前风险评估及个体化眼压管理策略的制定。然而,玻璃体腔注射后眼压管理的标准化方案尚未建立。尽管既往研究已确认年龄、眼轴长度和注射操作等因素可导致短期眼压变化,但其他变量的作用仍不明确。
近日,一篇发表在BMC Ophthalmology上题为“Contributing factors to short-term intraocular pressure elevation following intravitreal anti-VEGF injections”的研究报告探讨了年龄、人工晶状体和糖尿病等全身和眼部因素对IVI术后5-30分钟内眼压升高的潜在影响,为预测和减轻玻璃体腔注射anti-VEGF药物后的眼压峰值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共纳入64例2023年至2024年期间,在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的患者。
研究方法: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数据(如年龄、性别)、临床特征(如是否植入人工晶状体、是否患有糖尿病)以及术前和术后眼压值。应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评估各因素与anti-VEGF药物注射后5分钟内IOP升高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药物类型、眼轴长度以及疾病类型与anti-VEGF药物注射后的眼压升高无显著相关。
年龄与anti-VEGF药物注射后的眼压升高呈正相关。年龄每增加一岁,眼压平均增加0.283mmHg(见图1)。
与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患者相比,拥有天然晶状体的患者眼压升高更明显,差值约为9.809 mmHg(见图1)。

图1.年龄和人工晶状体状态对眼压升高的影响。散点图显示年龄与抗VEGF药物注射后5分钟内眼压升高的相关性。
是否患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表现出更明显的眼压升高,差值约为5.502 mmHg(表1).

表1.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中的参数
讨论
结果显示,年龄较大、拥有天然晶状体(未植入人工晶状体)及患有糖尿病与注射后5分钟内眼压升高显著相关。相比之下,眼轴长度或药物类型与眼压升高无显著关联。值得注意的是,术后5分钟内眼压急剧升高,尽管在30分钟内显著下降,但未恢复至基线水平。
玻璃体腔注射后短期眼压升高是常见现象,制定个性化预防策略至关重要。在临床实践中,术前干预措施如局部降眼压药物或全身用药可有效降低术前眼压并减少术后波动。此外,术中前房穿刺术是处理急性眼压峰值的可行方法,但存在感染、出血等固有风险。另外,玻璃体腔注射前后的减压技术可降低注射后眼压峰值。
尽管现有策略部分解决了短期IOP升高,但进一步优化预测模型和开发个体化干预方案对于减少高危人群的潜在并发症至关重要。对于这些患者,需更加警惕术后护理,包括密切监测眼压、视力、瞳孔变化和前房状态。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