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研发实力的不断提升,国产创新药物开始在全球乳腺癌诊疗领域崭露头角。芦康沙妥珠单抗是首个国产原创的TROP2 ADC,在OptiTROP-Breast01研究中表现卓越,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今年,《2025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诊疗指南(CSCO BC指南)》,首次将芦康沙妥珠单抗纳入TNBC及HR+/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治疗推荐列表,引发国内众多专家关注。不仅如此,OptiTROP-Breast01研究还多次在ASCO、ESMO等国际舞台亮相,并登顶《Nature Medicine》(IF=58.7),重塑了乳腺癌诊疗格局。据此,医脉通特邀福建省肿瘤医院刘健教授深入解读芦康沙妥珠单抗临床数据,回顾芦康沙妥珠单抗的国际化进程,并展望其未来应用前景。
中国“智造”赋能抗癌新势力,解锁芦康沙妥珠单抗创新密码
在肿瘤治疗药物不断更新迭代的当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显著的疗效,成为乳腺癌治疗领域的热门药物。TROP2是探索的重要靶点之一,在乳腺癌中存在高表达,尤其是TNBC群体。有研究显示,TROP2在88%的转移性TNBC患者中高表达,是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1。芦康沙妥珠单抗作为首个国产原创TROP2 ADC,其诞生代表着中国药物研发领域强大的创新能力,对于中国乳腺癌诊疗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芦康沙妥珠单抗结构精妙,由靶向TROP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Sacituzumab,通过优化的连接子CL2A与新型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T030偶联而成,药物抗体比平均高达7.4。可以看到,在连接子的选择上,芦康沙妥珠单抗采用的CL2A连接子兼具pH敏感和酶促毒素双重释放机制,能够在肿瘤微环境中精准释放毒素;在药物偶联方面,芦康沙妥珠单抗通过自研新一代偶联技术,实现了抗体与连接子的不可逆偶联,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在载荷部分,芦康沙妥珠单抗搭载的新型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T030含有甲基砜结构,与连接子结合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在杀伤肿瘤细胞时,芦康沙妥珠单抗主要通过靶向杀伤、旁观者效应和微环境杀伤三重机制发挥作用:芦康沙妥珠单抗与肿瘤细胞表面的TROP2抗原结合后被肿瘤细胞内吞,在溶酶体的作用下释放T030,杀伤肿瘤细胞;T030穿通细胞膜,发挥旁观者效应,进一步杀伤周围肿瘤细胞;芦康沙妥珠单抗在肿瘤微环境中释放毒素,杀伤肿瘤细胞2。这些独特的结构和作用机制,让芦康沙妥珠单抗在抗肿瘤治疗中展现出强大潜力。

芦康沙妥珠单抗药物分子结构设计
实践出真章,芦康沙妥珠单抗交出优秀中国答卷
临床研究是验证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在关键性Ⅲ期OptiTROP-Breast01研究中,芦康沙妥珠单抗表现卓越,为其在TNBC治疗领域的落地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OptiTROP-Breast01是一项随机对照、开放标签、多中心的Ⅲ期临床研究,聚焦于既往接受过至少2线标准化疗方案(包括至少一种用于转移性阶段的治疗)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TNBC患者,旨在对比芦康沙妥珠单抗与医生选择的化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终点为盲态独立中心(BICR)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研究者评估的PFS、客观缓解率(ORR)、缓解持续时间(DOR)和安全性等3。
截至2023年11月30日(中位随访10.4个月),PFS结果显示,芦康沙妥珠单抗的中位PFS为6.7个月,相比化疗显著延长,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68%(HR 0.32,95% CI:0.24-0.44,P<0.00001)。并且PFS的亚组分析表明,无论TROP2表达水平如何、是否为PD-1/PD-L1抑制剂经治,芦康沙妥珠单抗相比化疗都具有更好获益。

OptiTROP-Breast01研究BICR评估的PFS结果
在OS方面,芦康沙妥珠单抗的中位OS未达到,但已跨越预设的疗效界值(0.0042),相比化疗死亡风险显著降低47%(HR 0.53,95% CI:0.36-0.78,P=0.0005)。

OptiTROP-Breast01研究的OS结果
在肿瘤缓解方面,芦康沙妥珠单抗相比化疗可达到更高的ORR(45.4% vs 12.0%,P<0.00001),中位DOR也更长(7.1个月 vs 3.0个月,HR 0.50;95% CI:0.22-1.13)。
在安全性方面,芦康沙妥珠单抗治疗TNBC的整体安全性可管可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AE)导致的停药发生率仅1.5%,常见的TRAEs为血液学不良反应,与化疗相似。OptiTROP-Breast01研究结果证实了芦康沙妥珠单抗在TNBC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

OptiTROP-Breast01研究的安全性分析
在HR+/HER2-乳腺癌领域,芦康沙妥珠单抗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2023年ESMO大会公布了一项芦康沙妥珠单抗用于经治HR+/HER2-转移性乳腺癌的篮子研究(KL264-01研究)的数据,结果显示,芦康沙妥珠单抗治疗的ORR高达36.8%,中位PFS达到11.1个月,并且整体安全性可控4。
可以看到,芦康沙妥珠单抗立足中国临床,以卓越的疗效与可靠的安全性,改写了晚期TNBC治疗格局,还为HR+/HER2-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曙光,让更多患者能够从高效优质的创新治疗药物中获益,实现了“中国智造”的普惠价值。这些严谨详实的临床证据,验证了中国创新药物在国际肿瘤治疗领域的硬核实力,更生动诠释了中国医药科研领域为改善患者生存结局而奋斗的使命担当。
权威指南共鉴,芦康沙妥珠单抗重绘乳腺癌治疗版图
基于芦康沙妥珠单抗的优异表现,今年4月更新的《2025版CSCO BC指南》首次纳入芦康沙妥珠单抗,将其作为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晚期TNBC患者(Ⅱ级推荐,2A)和CDK4/6i经治的HR+/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Ⅱ级推荐,2A)的治疗新选择5,为乳腺癌临床决策提供了新的指导。

2025版CSCO BC指南中晚期TNBC的解救化疗

2025版CSCO BC指南中HR+/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的解救治疗
实际上,在《2025版CSCO BC指南》更新之前,芦康沙妥珠单抗的临床应用价值就已获得国内多个权威指南的一致认可。2024年发布的《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4版)》将芦康沙妥珠单抗纳入晚期TNBC二线及后线治疗列表6;此后更新的《2025年 CBCS&CSOBO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精要本》也将芦康沙妥珠单抗作为晚期TNBC的后线治疗推荐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的治疗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7。

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4版)中晚期TNBC的治疗方案

芦康沙妥珠单抗在国内权威指南中的接连亮相,印证了芦康沙妥珠单抗的卓越实力,共同构建起芦康沙妥珠单抗在乳腺癌治疗领域的重要地位。同时,这些权威指南的一致推荐,表明以芦康沙妥珠单抗为代表的中国原研创新药,正以扎实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石,凭借稳定可靠的治疗效果,深度融入乳腺癌诊疗的标准体系,旨在为患者带来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为乳腺癌治疗贡献中国智慧,推动我国乳腺癌治疗水平迈向新高度。
从中国走向世界:芦康沙妥珠单抗实力闪耀国际舞台
作为国产原创药物的杰出代表,芦康沙妥珠单抗不仅在国内获得了高度肯定,还成功走向国际舞台。自Ⅲ期OptiTROP-Breast01研究开展以来,其数据结果已先后在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ESM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等大型国际肿瘤学术大会上进行报告,吸引了全球肿瘤学专家的关注8-9。2025年4月11日,芦康沙妥珠单抗迈出了国际化进程中重要的一步,OptiTROP-Breast01研究荣登全球顶级的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IF=58.7),进一步证明了芦康沙妥珠单抗在乳腺癌治疗领域的临床价值。
作为国产原研创新药物的代表之一,芦康沙妥珠单抗的国际化进程承载着多重意义。从科研维度来看,芦康沙妥珠单抗展示了中国医药企业在研发创新药物方面的能力,提升了我国在新药研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从临床应用维度来看,芦康沙妥珠单抗为全球肿瘤诊疗体系注入了中国力量,有望改善更多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结局;从诊疗发展维度来看,其快速发展的脚步能够加速中国医药产业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激励国内科研团队在肿瘤诊疗领域持续深耕,提升我国医药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砥砺奋进,探索不止,芦康沙妥珠单抗开启抗癌新征途
赓续创新之劲,勇拓前沿之路。芦康沙妥珠单抗始终保持着开拓进取的姿态,剑指HER2阴性乳腺癌的全程治疗,期待发挥更大的价值。一项由江苏省人民医院殷咏梅教授牵头的评估芦康沙妥珠单抗±KL-A167(PD-L1抑制剂)一线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HER2阴性患者的SKB264-Ⅱ-07研究(OptiTROP-Breast05),其一线TNBC队列数据已成功入选2025年ASCO口头报告,结果令人期待10。另一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发起的随机、开放性、多中心Ⅲ期研究SKB264-Ⅲ-10,旨在评估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对比研究者选择方案治疗既往至少经一线化疗失败的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HR+/HER2-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目前已完成入组,进入随访阶段,有望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参考。此外,SKB264-Ⅲ-11等多项研究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芦康沙妥珠单抗是首个国产原创、国际品质的TROP2 ADC,从研发到临床应用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中国医药科研团队的智慧与心血。自问世以来一路成果丰硕,从国内《CSCO BC指南》等权威指南的一致认可,到登顶《Nature Medicine》获得国际医疗学术界的肯定,芦康沙妥珠单抗的国际化进程正是中国力量在全球治疗领域崛起的生动注脚。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相信芦康沙妥珠单抗将继续践行中国创新药物的使命与担当,深度参与全球协作,成为全球肿瘤治疗领域中闪耀的“中国名片”;同时也期待未来有更多中国创新药物走出国门,迈向世界,重塑全球肿瘤诊疗格局,为全球肿瘤患者的生存长卷描绘更多精彩篇章!
刘健 教授
福建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主任
福建省保健委专家
福建省人大常委
民进福建省委副主委
省人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卫健委肿瘤化学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福建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福建省医师协会肿瘤内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乳腺疾病专家培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保健智慧与健康基金会乳腺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乳腺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红十字会大病救助基金监委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医学参考(乳腺频道)》常务编委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乳腺肿瘤组委员兼秘书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学组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幼保健分会乳腺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人工智能乳腺癌规范化诊疗项目首席专家
《JCO中文版乳腺肿瘤专刊》《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肿瘤学杂志》《中国肿瘤》《欧洲肿瘤年鉴中文版(乳腺癌)》《中华肿瘤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编委
本文转载自:医脉通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