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30日-6月3日,全球肿瘤领域的年度盛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芝加哥盛大召开。本届会议汇聚了全球顶尖肿瘤学专家,多项改变临床实践的创新成果在会议上发布,共同描绘了肿瘤精准治疗的未来图景。
在乳腺癌领域,三阴性乳腺癌(TNBC)因其侵袭性强、治疗手段有限而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本届ASCO年会上,我国自主研发的靶向TROP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芦康沙妥珠单抗凭借其突破性的OptiTROP-Breast05研究数据成为大会亮点,引发全球乳腺癌诊疗界的广泛关注。最新研究数据显示,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晚期TNBC具有良好疗效及安全性,为TNBC这一难治性乳腺癌亚型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为深入解读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并探讨其对临床实践的深远意义,医脉通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树森教授,探讨芦康沙妥珠单抗的临床进展及其为乳腺癌临床诊疗带来的变革与启示。
OptiTROP-Breast05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Ⅱ期临床研究,纳入晚期阶段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手术切除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本次ASCO年会中报道了研究中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晚期TNBC患者的结果1。

图1:OptiTROP-Breast05研究设计
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18日(中位随访18.6个月),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高达70.7%(含3例尚未确认的部分缓解PR),疾病控制率(DCR)为92.7%, 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长达12.2个月。

图2:OptiTROP-Breast05研究中所有患者和PD-L1 CPS<10亚组的缓解结果

图3:OptiTROP-Breast05研究中所有患者和PD-L1 CPS<10亚组的DoR
在生存获益方面,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13.4个月(95%CI:9.9-18.2),12个月PFS率为64.6%(95%CI:45.0%-78.7%)。在PD-L1 CPS<10的患者亚组中,mPFS为13.1个月(95%CI:8.9-18.2),12个月PFS率为59.1%(95%CI:37.1%-75.7%),与整体人群疗效相似。

图4:所有患者和PD-L1 CPS<10患者的PFS结果
芦康沙妥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TNBC的安全性整体可控。≥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的发生率为63.4%,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46.3%)、白细胞减少(34.1%)、贫血(12.2%)和口腔炎(9.8%),临床管理相对成熟。研究期间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情况,也未发现神经毒性或间质性肺病(ILD)/肺炎等不良反应。

图5:OptiTROP-Breast05研究安全性分析
OptiTROP-Breast05研究结果证实,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晚期TNBC具有显著且广泛的抗肿瘤疗效,无论PD-L1表达状态如何,患者均可从中良好获益,展现出高缓解率与生存改善的双重优势。该研究成果不仅为晚期TNBC患者提供了全新的一线治疗选择,更以中国原研创新力量推动全球TNBC治疗格局变革,彰显了中国创新药在乳腺癌领域的引领力与竞争力。
本次OptiTROP-Breast05研究结果的公布,并非芦康沙妥珠单抗首次在国际舞台上惊艳亮相。早在2024年ASCO大会上,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和江苏省人民医院殷咏梅教授共同牵头开展的OptiTROP-Breast01研究2-3,便已在TNBC治疗领域激起千层浪。
OptiTROP-Breast01研究聚焦于既往接受过至少2线标准化疗方案(包括至少一种用于转移性阶段的治疗)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TNBC患者,对比了芦康沙妥珠单抗与医生选择的化疗方案(包括艾立布林、长春瑞滨、卡培他滨或吉西他滨)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与化疗组相比,芦康沙妥珠单抗在PFS和OS上均显示出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改善(图6-7),且亚组分析显示,无论TROP2表达水平如何、是否为PD-1/PD-L1抑制剂经治,芦康沙妥珠单抗治疗组均表现出稳定且一致的临床获益。此外,芦康沙妥珠单抗的整体安全性特征处于可管、可控范围内,未发现预期外的安全性信号。

图6:OptiTROP-Breast01研究的PFS结果

图7:OptiTROP-Breast01研究的OS结果
OptiTROP-Breast01研究证实了芦康沙妥珠单抗在经治TNBC患者人群中的显著临床价值,其相比于传统化疗方案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优势,在延长PFS和提高缓解率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基于这一突破性成果,芦康沙妥珠单抗于2024年11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治疗(其中至少1种治疗针对晚期或转移性阶段)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TNBC成人患者4,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用于TNBC二线治疗的TROP2 ADC药物。随后,该药物还获得2025版《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的推荐,作为TNBC二线及后线治疗选择(Ⅱ级推荐,2A)(表1)5,进一步验证了芦康沙妥珠单抗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表1:2025版 CSCO BC指南中晚期TNBC的解救化疗

注:*多西他赛或紫杉醇治疗失败后,可考虑换用白蛋白紫杉醇
#有BRCA1/2基因突变时推荐
T. 紫杉类药物,包括白蛋白紫杉醇、多西他赛、紫杉醇
X. 卡培他滨
G. 吉西他滨
N. 长春瑞滨
P. 铂类包括卡铂、顺铂
芦康沙妥珠单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出色表现,源于其独特的药物结构设计和作用机制。作为新一代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由靶向TROP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Sacituzumab、自主研发的新型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T030以及可裂解连接子CL2A通过稳定共价键偶联而成,药物抗体比平均高达7.4。
其中,人源化单克隆抗体Sacituzumab通过高亲和力识别肿瘤细胞表面TROP2抗原,实现精准靶向;全新的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T030含有甲基砜结构,提高了与连接子的结合稳定性,避免在药物递送过程中过早释放毒素,进一步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优化的连接子CL2A采用新一代自研偶联技术,通过不可逆共价键与抗体结合,从机制上避免逆迈克尔加成反应导致的结构解离,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同时,连接子CL2A兼具pH敏感和酶促毒素双重释放机制,能够在肿瘤微环境中精准释放毒素。

图8:芦康沙妥珠单抗药物分子结构设计
芦康沙妥珠单抗凭借其独特的三重作用机制,在肿瘤细胞杀伤方面发挥着强大效力。首先,芦康沙妥珠单抗与肿瘤细胞表面的TROP2抗原结合后可迅速被肿瘤细胞内吞,并在溶酶体的作用下释放T030,靶向杀伤肿瘤细胞;其次,T030可穿透细胞膜,发挥“旁观者效应”,进一步杀伤周围肿瘤细胞,扩大杀伤范围;此外,芦康沙妥珠单抗还能在肿瘤微环境中释放毒素,杀伤更多的肿瘤细胞6。这三重机制协同作用,有助于芦康沙妥珠单抗实现对肿瘤细胞高效、精准的杀伤作用,同时兼顾疗效与安全性。
结合既往研究数据可以看出,芦康沙妥珠单抗的结构优势已在OptiTROP-Breast01和OptiTROP-Breast05研究中转化为显著的临床获益。目前,其一线治疗mTNBC的大型III期研究(SKB264-Ⅲ-11, NCT06279364)正在积极推进中7,期待通过更广泛的患者数据进一步拓展芦康沙妥珠单抗的临床应用范围,为TNBC一线治疗格局带来革新性突破,开启新的治疗篇章。
芦康沙妥珠单抗在乳腺癌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治疗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临床探索的脚步并未局限于TNBC领域,而是拓展至更广泛的乳腺癌亚型中。在HR+/HER2-乳腺癌领域,芦康沙妥珠单抗为内分泌治疗耐药患者提供了新的破局选择:2023年ESMO大会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其用于经治HR+/HER2-乳腺癌患者治疗,ORR达36.8%,mPFS达11.1个月,并且患者整体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总体可控8,为这一患者人群带来新的希望。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5版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5中,芦康沙妥珠单抗被纳入HR+/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推荐(Ⅱ级推荐,2A)(表2),这一指南更新丰富了CDK4/6抑制剂经治患者的治疗选择,也彰显了芦康沙妥珠单抗在晚期HR+乳腺癌领域的临床应用价值。
表2:2025版 CSCO BC指南中HR+/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的解救治疗

此外,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发起的随机、开放性、多中心Ⅲ期研究SKB264-Ⅲ-109目前已顺利完成入组工作并进入随访阶段。该研究旨在评估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对比研究者选择的化疗方案,用于既往至少经一线化疗失败的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HR+/HER2-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令人期待的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已于2025年5月正式受理芦康沙妥珠单抗治疗HR+/HER2- mBC相关适应症的新药上市申请(NDA),且作为突破性治疗药物被纳入优先审评10,芦康沙妥珠单抗有望解锁新的身份,重塑HR+/HER2-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格局,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循证依据。与此同时,围绕芦康沙妥珠单抗的系列临床研究正在全球范围内同步推进,包括MK-2870-010(NCT06312176)11、MK-2870-032(NCT06966700)12等多项关键研究,这些研究将进一步探索该药物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中的治疗价值,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全面的循证依据。
从TNBC治疗领域的突破,到HR+/HER2-乳腺癌治疗中的拓展,芦康沙妥珠单抗一路成果斐然,不仅获得国内CSCO等一众权威指南的认可,还成功走向了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抗肿瘤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强大实力,彰显了中国医药创新的不懈追求。整体来看,其临床布局从后线解救到一线探索、从TNBC单亚型到HR+/HER2-全人群拓展,聚焦HER2-乳腺癌全程管理的核心需求,应用前景广阔。未来,随着更多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相信芦康沙妥珠单抗的治疗优势将被进一步挖掘,应用范围持续拓展,有望为全球乳腺癌治疗贡献更多兼具创新性与循证价值的“中国方案”,为更多患者点亮新的希望之光!
王树森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乳腺癌单病种首席专家
香港大学临床肿瘤学系荣誉教授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乳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癌症中心乳腺癌诊疗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乳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现在主要从事乳腺癌内科的精准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
主持国自然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省科技厅项目3项,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1项
主编教材《临床肿瘤学(clinical oncology)》,参编教材或专著多部
作为主要执笔人或参与者制定了多项国家级的乳腺癌诊疗相关指南
在国内外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多篇, 其中近年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于JAMA、JCO、STTT、CANCER COMMUNICATIONS 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多篇
作为主要研究者牵头发起多中心临床研究20余项,其中包括I期临床试验6项目,Ⅱ、Ⅲ期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14项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交流)
本文转载自:医脉通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