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阴性乳腺癌(TNBC)因缺乏有效治疗靶点、易复发转移,长期以来临床治疗选择有限,亟待更有效的治疗方案[1]。 TROP2 作为在 TNBC 中高表达的跨膜蛋白,不仅与不良生存预后密切相关,更成为 ADC 药物研发的关键靶点[2]。近年来,TROP2 ADC 已成功改写晚期或转移性 TNBC 二线及后线治疗格局,其中芦康沙妥珠单抗(sac-TMT)作为新型 TROP2 ADC ,凭借创新连接子技术与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载荷,在中国获批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 2 种系统治疗(其中至少 1 种治疗针对晚期或转移性阶段)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a/mTNBC)成人患者[3]。尽管 TROP2 ADC 单药或联合免疫治疗在 mTNBC 一线治疗的研究已取得进展[4-5],但截至目前,该类药物尚未在 a/mTNBC 一线治疗中获批*。
*截止至文章发表时
2025 年 ASCO 大会公布的 OptiTROP-Breast05 研究初步结果,首次证实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作为一线治疗的显著疗效,有望重塑 a/mTNBC 治疗格局[6]。本文将基于该研究结果,深入探讨 TROP2 ADC 从后线向一线治疗模式的升级,及其对 a/mTNBC 临床实践带来的深远影响。「丁香园肿瘤时间」特邀湖南省肿瘤医院欧阳取长教授对这项研究进行权威解读与点评。

图 1 殷咏梅教授在 2025 ASCO 大会上汇报
研究介绍
研究设计:
OptiTROP-Breast05 是一项评估芦康沙妥珠单抗一线治疗不可切除的 a/mTNBC 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的 II 期临床研究。研究纳入未经系统性治疗的不可切除的 a/mTNBC 患者,无论 PD-L1 或 TROP2 表达状态如何,均接受 5 mg/kg 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治疗,给药方案为每两周一次(Q2W),治疗持续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毒性。对于复发性 TNBC 患者,要求无病间期(DFI)≥ 6个月方可入组。根据 RECIST v1.1 标准,研究者前 18 个月每 6 周进行一次肿瘤评估,之后调整为每 12 周定期评估。
患者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 41 例患者,中位年龄为 55 岁。其中,43.9% 患者 ECOG PS 评分为 1,78.0% 患者 PD-L1 CPS < 10。基线数据显示,61.0% 患者存在内脏转移,29.3% 为新发转移患者,19.5% 患者 DFI 为 6~12 个月,51.2% 患者 DFI 超过 12 个月。
疗效:
数据截至 2024 年 11 月 18 日(中位随访 18.6 个月),结果显示,芦康沙妥珠单抗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达 70.7% (95%CI: 54.5%-83.9%)[29/41,含 3 例未确认部分缓解(PR)],疾病控制率(DCR)为 92.7% (95%CI: 80.1%-98.5%)。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为 12.2 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 13.4 个月(95%CI: 9.9-18.2),12 个月 PFS 率为 64.6%(95%CI: 45.0%-78.7%)。在 32 例 PD-L1 CPS < 10 的亚组患者中,ORR 为 71.9%(95%CI: 53.3%-86.3%)(23/32,含 3 例未确认 PR),DCR 达 93.8%(95%CI: 79.2%-99.2%),且亚组分析显示 mPFS 为 13.1 个月(95%CI: 8.9-18.2),12 个月 PFS 为 59.1%(95%CI: 37.1%-75.7%),表明芦康沙妥珠单抗疗效不受 PD-L1 表达状态的限制。

图 2 主要终点 ORR 及次要终点 DCR

图 3 次要终点 PFS
安全性:
安全性分析显示,芦康沙妥珠单抗用于 a/mTNBC 一线治疗的总体安全性可控。研究期间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事件,无周围神经病变或间质性肺病(ILD)/肺炎报告。63.4% 患者发生 ≥ 3 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其中常见 ≥ 3 级 TRAEs(发生率 ≥ 5%)主要为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46.3%)、白细胞计数下降(34.1%)、贫血(12.2%)、口腔炎(9.8%)、淋巴细胞计数下降(7.3%)及乏力(7.3%)。
研究结论:
II 期 OptiTROP-Breast05 研究结果表明,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作为 a/mTNBC 一线治疗方案,展现出显著且广泛的抗肿瘤活性,其疗效不受 PD-L1 状态影响。同时,该药物安全性可控,主要以血液学不良反应为主。上述结果证实,芦康沙妥珠单抗有望成为 a/mTNBC 一线治疗的全新有效选择。
专家点评
欧阳取长教授:TROP2 ADC 突破 a/mTNBC 治疗——国产创新之光
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侵袭性最强、预后最差的亚型。超过 30% 的 TNBC 患者会发生复发或远处转移[7]。 复发或转移性 TNBC 通常预后较差,5 年生存率不足 15%,显著低于乳腺癌患者整体 5 年生存率(31%)[8]。目前,a/mTNBC 一线治疗策略主要依据 PD-L1 表达状态及 BRCA1/2 突变情况选择,包括单药化疗、联合化疗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如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9]。然而,传统化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 ICI 治疗则面临着原发性或获得性耐药的临床挑战;此外,a/mTNBC 靶向治疗选择相对有限,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的制定。
TROP2 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却在乳腺癌、结肠癌、胰腺癌等上皮肿瘤中高表达,尤其在 TNBC 细胞中过表达[10],是 TNBC 的理想治疗靶点[2]。
ADC 由靶向抗体、细胞毒性有效载荷及连接子组成。通过抗体介导的内化作用将有效载荷递送至肿瘤细胞,经连接子水解后释放有效载荷诱导细胞凋亡[11]。其独特的「旁观者效应」还可杀伤邻近癌细胞[12]。我国首款原创 TROP2 ADC 芦康沙妥珠单抗以「精准靶向 + 连接子创新 + 强效载荷」的药物设计优势,通过结构优化实现肿瘤部位高效释放,达到精准杀伤与安全性的平衡[13]。
在 2025 年 ASCO 年会上,芦康沙妥珠单抗公布了令人振奋的一线治疗数据[6]。II 期 OptiTROP-Breast05 研究显示,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治疗 ORR 达 70.7%, DCR 达 92.7%, mPFS 为 13.4 个月,展现出显著且广泛的抗肿瘤活性。在 PD-L1 分层分析中,研究人群 78% 为 PD-L1 CPS < 10 患者,该亚组 ORR 达 71.9%、DCR 为 93.8%、mPFS 为 13.1 个月,与全人群数据相比疗效差异甚微,这表明芦康沙妥珠单抗的抗肿瘤活性不受 PD-L1 表达状态影响,可实现全人群广谱覆盖。安全性方面,研究期间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事件,无周围神经病变或间质性肺病/肺炎报告。芦康沙妥珠单抗的 ILD 发生率较低,展现出较好的治疗安全性特征。总而言之,OptiTROP-Breast05 研究证实,芦康沙妥珠单抗可为 a/mTNBC 患者提供一线治疗新选择。
事实上,芦康沙妥珠单抗在 a/mTNBC 领域的治疗突破,并非一蹴而就的偶然成果,而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必然结果。其关键性 III 期研究 OptiTROP-Breast01 研究显示[14],与化疗相比,芦康沙妥珠单抗 a/mTNBC 后线治疗中展现出 mPFS 显著延长(6.7 个月 vs. 2.5 个月;HR = 0.32,95% CI:0.24~0.44;P < 0.001), mOS 亦呈现明显优势(尚未达到 vs. 9.4 个月;HR:0.53,95% CI:0.36~0.78,P = 0.0005)。基于此,芦康沙妥珠单抗于 2024 年 11 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 2 种系统治疗(其中至少 1 种治疗针对晚期或转移性阶段)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成人患者[5],成为我国首款自主创新获批上市的 TROP2 ADC 药物,正式开启 a/mTNBC 治疗的「国产创新时代」。
凭借良好的疗效,芦康沙妥珠单抗也迅速被国内权威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用于 TNBC 二线及后线治疗,如 2025 CSCO 乳腺癌诊疗指南将其作为 晚期 TNBC 紫杉醇治疗失败后的 II 级推荐治疗方案[15]; 2025 版 CACA 与 CMA-CSO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5 年版精要本)[16]和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4 版)[17]均推荐用于三阴性晚期乳腺癌二线及后线治疗。

图 4《2025 CSCO 乳腺癌诊疗指南》推荐

图 5《乳腺癌诊疗与规范》推荐

图 6 《ABCC 指南》推荐
从分子靶点到全程管理:芦康沙妥珠单抗重塑乳腺癌治疗版图
表 1 芦康沙妥珠单抗乳腺癌部分临床研究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当前,芦康沙妥珠单抗以「单药疗效卓越」和「安全性优异」的双重优势持续改写 a/mTNBC 治疗标准。随着适应症的广谱拓展与联合策略的深度优化,不仅将成为乳腺癌全程管理的核心选择,更以中国创新药典范的姿态,在 ADC 重塑肿瘤治疗模式的浪潮中彰显我国在靶向治疗领域的研发实力。尽管广泛应用仍需更多 III 期数据验证,但现有证据已勾勒出以 ADC 为核心的精准治疗新时代蓝图,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研究数据的揭晓!
点评专家
欧阳取长 教授
湖南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乳腺癌学组常务委员
•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家委员会委员
•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 湖南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乳腺癌学组组长
•《肿瘤药学》副主编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阅读
本文转载自:丁香园
参考文献: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