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药企需要MNC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那我们自然不能免俗要投其所好,将金主们的画像和偏好琢磨清楚,才有助于多快好省地做交易。
本篇我们从更加微观地视角,将各大MNC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疾病领域的交易行为拆开揉碎,看看是否能寻找出规律和机会。

除了NVO/SNY/GSK等少数企业,肿瘤在过去十年都是各大MNC的兵家必争之地,而伴随着PD1为代表的超重磅产品LoE临近,近几年补充下一代肿瘤品种的急迫性急剧上升。
最集中的表现当属近一年在PD(L)1/VEGF双抗上的MoFo心态,MRK/PFE/BMY已经陆续出手,当然诸如LLY/ROG/AZN/NVS等肿瘤大厂仍然有解囊的可能性;其次便是ADC热潮,除了至今最硬的NVS,各大厂基本都已经有所布局,后续将在各个细分适应症和靶点上进行角逐;核药的第一波拥趸以NVS为代表,不过也就局限在PSMA和SSTR、以及Lu177和Ac225这个小圈圈里;再往下的实体瘤TCE和PROTAC等都还在早期试水阶段。

2)免疫炎症领域
随着前两拨自免重磅品种即将陆续到期,且在机制层面的创新并不明显的情况下,自免这一广阔领域的交易呈现更广泛的“病急乱投医”迹象,即在比较确定的通路和靶点基础上,寄希望于各类new modality,典型方向包括基于B细胞清除机制的TCE和CAR-T,基于已验证靶点的双抗排列组合、口服剂型以及长效等。当然,也有诸如TL1A、FcRn、OX40L、补体等相对新机制的涌现。
MNC中最热衷的交易者是已经手握大把自免重磅品种的JNJ,前药王拥有者ABBV和喊出“all-in Immunology”的SNY有所动作、但至少目前还相对克制。

3)心血管代谢领域
整个领域的交易热度自然是与GLP1高度相关,除了LLY/NVO双寡头在围绕自有产品进行延伸补强以外,其他各大厂大多下注在口服GLP1和Amylin上,不过即便热度如此之高,仍有多家在交易市场尚持币观望。除了减肥以外,近期Lp(a)和小核酸等方向的水面以上资产,大多已经被搜罗一空。






虽然市值不比GLP1双雄,但JNJ是实实在在的大户,疾病领域覆盖度高、而专利悬崖压力又大,因此在交易上出手相当阔绰。这些年,在肿瘤、自免、神经、罕见病方面都已经有多次multi billion量级交易,且整体而言交易审美品位在线。

具体到近期的交易目标,除了ITCI这个超大精分资产外,剩下大多数交易都围绕自免领域,囊括了TCE、CAR-T、双抗、口服多肽等各种modality。

MRK凭借K药一跃成为肿瘤大厂之后,交易端的操作却十分发散,一方面配合K药布局了DS和科伦等一大批ADC、外加出于防守意图的LM299,另一方面更多的钱砸在了自免TL1A、罕见病PAH、眼科EyeBio之类的方向,多少有点过于博爱了。

具体到近期的交易目标,除了上述方向比较飘忽外,MRK已经对中国资产青睐有加,虽然目前为止还处于广种薄收的阶段,还没在中国资产上花过大钱。

ABBV早先的交易历史无疑是辉煌的,狙中Adalimumab和Ibrutinib两个超重磅猎物,外加对Allergan的鲸吞,足够吹一辈子。大约是这些成功透支了运势,后面多年虽然也屡屡出手,但都再难延续当初的神迹。

具体到近期的交易目标,最大额的两笔ADC先驱AMGN和精分CERE多少都有待商榷,前者超$10b换回的FRα上市第二个整年销售额不过$500m,后者则M4R PAM临床二期原地爆炸,再加上GMAB、RGNX、加科思、天境等一串交易都并不理想,有点要自毁英名的意思……

不知是不是因为自研的历史过于辉煌(视Genentech为体内了),ROG在相当长时间里对于交易兴趣寥寥,只愿意“胡椒面”式的在早期管线和技术上试试水,以至于在大额交易方面的动作总有点生疏之感。特别是2023年以来,随着业绩明显遇到瓶颈,这波“拯救式”花钱多少有点用力过猛。






PFE作为曾经的宇宙第一大药企,也是曾经靠交易买下药王Liptor和mRNA疫苗的圣手,无疑是BD市场上最自信的买家,近十年中居然有五年的交易花费在$10b以上。然而如此活跃的交易行为,其结果却让人难评,大把真金白银花出去却没见到多少回报,也让业绩在新冠高点后回到十年前的水平。


这位一出场我就不困了,一下就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不是笔者喜欢乳法,而是它真的是MNC界的泥石流。大约是早年间与REGN的交易用尽了全部运气,这些年来SNY就算不是碰谁谁死、也至少可以说是思路清奇,特别是中间那些年,诸如与BIVV、ABLX、PRNB、DNLI、THOR等一众交易简直是跪出了姿势、跪出了水平,(详见【药海听涛】Sanofi折臂SERD“绞肉机”和【药海听涛】Sanofi或二度折戟BTK)甚至交易审美滑向了Translate、Exscientia、IGM、Amunix、Provention、Inhibrix、Dren这些怪力乱神的路子,让人实在不知从何欣赏。具体到近期的交易目标,特别是喊出“all-in Immunology”口号之后,交易动作却跟这个长期目标好像各说各话,除了TL1A(参见【药海听涛】慧眼识珠还是饥不择食:TL1A单抗连获巨额交易)以及几个双抗组合有点合拍以外,剩下的从$9.5b的BluePrint开始也不知道如何能让公司成长为免疫巨头。
11 百时美施贵宝
BMY靠着从Medarex无心插柳来O药的飞来横财,吃用不尽到如今,终于不得不翻篇迈向新时期了,于是也总想在交易市场有所斩获,频频重拳出击,然后就诠释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具体到近期的交易目标,在NKTR之后的这些大额交易,从科学判断上似乎都没有翻大车,然而就是好像算不过来账:花了高达$12b从MYOK买来的Mavacemten上市第二个整年销售额$600m,花了$5b从Mirati买来的Adagrasib上市第二个整年销售额$100m多、而G12D又折了,花了$4b从TPTX买来的Repotrectinib上市第一个整年销售额$40m……你要说能靠精分药KRTX或者核药RYZB,一举填平这么多大坑彻底翻盘,我反正是不太信的,搞不好还得是两个中国资产BL-B01D1和PM8002投入产出比正常一点。

12 葛兰素史克GSK
大嘤老牌GSK与今日乳法SNY堪称卧龙凤雏,后者好歹有Dupilumab这一单撑腰,而前者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毒瘤气质,家底本不太富裕,居然近五年在BD赌桌都持续花费$1.5b以上。

早年TSRO之前的凄惨死状就不提了,人家玩PD(L)1双抗赚钱、它跟Merck一起玩就玩塌了,人家玩mRNA疫苗赚钱、它跟CureVac一起玩就玩塌了,人家玩ADC赚钱、它一买Mersana这种炫技咖就玩塌了(参见【药海听涛】千金买“马骨”:GSK以14.6亿引进Mersana新一代ADC),包括老本行的肺炎疫苗和岌岌可危的P2X3,(参见【药海听涛】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GSK以20亿美元收购慢性咳嗽药物),这种自带debuff体质已经近乎于玄幻了……好在近两年画风有所扭转,最重要的力量恰恰来自东方大国,自从这波来自翰森和恒瑞等中国资产注入之后,GSK的交易资产portfolio总算看起来正常了不少。

小结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