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至今医保目录经历了7次调整,累计有515个药品通过谈判/竞价方式成功准入谈判目录,但不少新药在进入医保后仍然面临“进院难”等问题。根据中国药学会对上千家医院样本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纳入医保的品种,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进院比例为25%。也就是在2019药品目录执行半年多之后,有四分之三的谈判药未能进入医院销售。一方面在医院买不到谈判药,另一方面药店买的谈判药无法报销。为了破解国谈创新药的“进院难”,进一步提升药品的可及性,“双通道”管理机制应运而生。
2021年5月1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谈判药品供应保障范围,与定点医疗机构一起,形成谈判药品报销的“双通道”,确保国家医保谈判药品顺利落地。此后不少省份都相继发布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当地双通道政策落地实施,截至6月底,除北京外,其余30省均发布了双通道药品目录。
新版医保目录出台后,国家医保局要求各地医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知道定点医疗机构合理配备、使用目录内药品,积极推动国谈药品“双通道”落地执行。不少省份发布配套执行政策,对药事会召开及时性提出时限要求,积极推动国谈药品落地。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月,除北京外,已有30个省份公布“双通道”相关政策,其中有29个省在新版目录发布后更新了双通道药品目录,仅黑龙江未更新。调整后各地双通道药品数量除湖南和山西外均有所增加。
各省的双通道药品目录数量大多不同,在药品目录准入管理方面存在差异,绝大多数省份的双通道目录不能覆盖当年全部国谈/竞价药品,具体纳入情况如下:
新版医保目录调整后,共有397个谈判药品和33个竞价药品,按照国家要求,各省积极调整双通道药品目录,下图为各省双通道药品中430个国谈(含竞价)药品配备情况。
2024年各省双通道目录药品均以国谈药品(含竞价)为主,但各省纳入国谈药品数量参差不齐。其中湖南纳入最少,只纳入147种药品;安徽、甘肃、海南等14个省份是将430种药品全部纳入 ;其余多数省份均是在430个药品中通过专家论证等方式遴选部分药品纳入到双通道药品目录中。也有特殊的省份比如重庆,明确只将397个谈判药品纳入双通道,完全不考虑竞价药品。
可见,虽然双通道机制是为了进一步解决国谈药品“进院难”问题,加速国谈药品落地,但不少省份也并不是将全部国谈(竞价)药品直接纳入双通道管理,还是要根据相关规则进行遴选,这也值得引起企业注意。
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发布后,与上一版相比,共有53个药品由原本的谈判药品转为常规药品。国家虽然发文称原则上地方不得以药品由谈判转常规作为理由对双通道目录进行调整,但各省发布新一轮双通道药品目录是对这些谈判转常规的药品处理方式各有不同。
除“双通道”政策外,各地积极探索单独的药品支付保障机制,对于使用周期长、疗程费用较高的谈判药品施行单独支付政策。单行支付药品主要是抗肿瘤及慢性病用药,是指国家或省、市专门拿出一笔资金,用于患者进行报账,不区分门诊和住院,不计起付线,这些单行支付药品不占用医院医保资金,有助于推动高价药进院,更利好医院。执行单独支付政策的省份主要根据使用周期、疗程费用判断某药品是否应纳入单行支付管理。还有一些省份受制于基金承受能力等因素,未执行单独支付政策。
【24年国谈品种前瞻】目前2024年医保谈判工作已经发布,预示今年的谈判工作正式开始,药易云提供24年谈判可能调整的部分目录内品种前瞻。
【药易云双通道数据库】汇总双通道药品覆盖地区以及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并提供明细信息及地区限定支付范围、病种范围等信息。
【药易云国谈数据库】医保谈判降幅数据相关政策关联查看,包含“网传医保支付价”、年治疗费用测算、谈判品种国谈进程纵览及续约变化情况。

◆编辑 | 拾一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