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2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院与基础医学院双聘教授姜长涛联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团队,在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symbiotic filamentous gut fungus ameliorates MASH via a secondary metabolite—CerS6—ceramide axis”(肠道共生丝状真菌通过次级代谢产物—CerS6—神经酰胺轴改善MASH)的研究论文。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该研究构建了基于真菌分离芯片(FiChips)的肠道真菌原位培养系统——FOCUS-G,发现了适应宿主结肠中厌氧环境的肠道共生丝状真菌——嗅镰刀菌(Fusarium foetens),发现嗅镰刀菌通过生成次级代谢产物FF-C1,显著抑制肠源神经酰胺合成的关键酶神经酰胺合成酶CerS6的活性,降低肠和循环神经酰胺含量,显著改善小鼠的代谢紊乱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为靶向神经酰胺治疗免疫相关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干预策略。
姜长涛教授与乔杰院士团队长期密切合作,围绕免疫和生殖等核心关键问题,重点聚焦肠道菌源酶,开展系列深入合作:首次揭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肠道菌群紊乱,发现普通拟杆菌通过多种菌源酶加重PCOS进程(Nat Med. 2019; Nat Metab. 2024);提出肠道菌源宿主同工酶新概念,解析其介导临床药物响应性的分子机制,开发相应干预策略(Science 2023);发现菌源胆汁酸新修饰——3-酰基化修饰,阐明其在调节肠道黏膜屏障完整性,改善免疫相关代谢性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Cell 2024)。除了肠道细菌外,作为在进化谱系、代谢机制和生物学特征等方面与细菌存在显著差异的真核生物,肠道真菌由于其在系统发育和功能特性上的独特表现,被喻为肠道微生态系统中的"暗物质",近期研究发现其在调节肠道炎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乔杰院士团队前期工作发现肠道真菌塔宾曲霉通过调节肠道免疫加重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Cell Host Microbe. 2025)。然而,目前观点认为可以调节宿主功能的真菌类群主要是白色念珠菌等酵母型真菌,而对丝状真菌等重要真菌类群是否可以适应肠道环境、参与宿主生理及病理生理功能的调控,尚缺乏足够认知。
如何开发适用于肠道真菌的分离培养以及肠道适应性评估的研究体系是拓展肠道共生真菌功能认知的极具挑战性基石问题。
姜长涛教授、乔杰院士、庞艳莉研究员、郑明华教授与汪锴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博士后周爽、博士研究生李盟以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研究员王鹏程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础中心、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专项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等经费支持。
文 | 生殖医学科 庞艳莉
审核 | 科研处
编辑 | 宣传中心 张轩烨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