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Ion支气管镜机器人(以下简称“Ion”)。医生通过控制Ion机械臂驱动直径仅3.5毫米、可180°全向弯曲的超纤细导管,可穿越外周支气管网络直达肺部深处,助力更精准地发现早期肺癌。去年3月Ion获批上市,9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完成首台商业装机,并在徐州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完成首例手术。前不久,上海市肺科医院也引进了Ion并在其辅助下成功完成了一例肺结节穿刺手术。

Ion支气管镜机器人的纤细灵活导管
Ion能在中国“大展身手”,离不开直观复星医疗器械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直观复星”)。这家由全球医疗手术机器人领军企业美国直观医疗2017年与上海复星医药合资成立的公司,其更广为人知的产品,就是腔镜手术机器人“一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自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后,达芬奇凭借着优异性能受到了头部医院的欢迎,但也因为价格高昂和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证政策,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并不高。有业内人士戏言,达芬奇什么都好,就是太贵。据了解,进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采购价格在2000万元至3000万元,每年还有高达150万元的维护费用,每次手术成本超过4万元。
而随着玩家增多,中国市场手术机器人的竞争日渐激烈,尤其是经过10年发展黄金期,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在多个关键领域逐步突破了多项技术壁垒,国产手术机器人市场份额大大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中标的97台腔镜手术机器人中过半都是国产。
如何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达芬奇给出的答案是积极拥抱国产化。今天,请跟科Way一起走进直观复星,了解其在“国产化”浪潮下,对中国市场发展新路径的探索。


01
“打造达芬奇的第二故乡”

2017年于上海张江创立之初,直观复星就明确了国产化的核心战略——在中国建成一个集生产、研发、培训、服务、营运于一体的综合基地。时任直观复星CEO潘小峰将其形容为“打造达芬奇的第二故乡”。

从直观复星的成立,到将生产场景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再到2021年在张江成立创新中心,2022年投入7亿元建设总部产业基地……“经过这么多年的筹备,2023年6月第一台中国本土化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终于面世。”潘小峰感慨道。
在位于张江的直观复星总部产业基地,记者见到了最新的国产达芬奇第四代手术机器人。这个拥有“三头六臂”的“外科手术之王”,由主刀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视频成像系统三部分组成。

国产达芬奇第四代手术机器人,达芬奇创新技术体验中心一角
潘小峰介绍,医生动手术时,只需坐在控制台前,借助三维高清内窥镜观察患者体内情况,同时通过双手和脚来控制机械臂上的器械。系统会将医生的手、手腕和手指运动准确转化为手术器械的细微而精确的动作,在患者体内完成分离、切割、电凝、缝合等操作,从而完成外科手术。
记者现场体验了“达芬奇”极致的灵活与精准:坐在控制台前,将双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套进两边的感应指套,眼睛盯着操控屏上的3D目镜,尝试着做前进、后退、夹、挑等动作,片刻之间,便成功将一个直径只有几毫米的圆环牢牢套在了塑料珊瑚礁上。
国产化,势在必行。其背后一方面是中国庞大的临床需求,另一方面是中国对于大型医用设备行政许可的管理制度。例如,5年一周期的配置规划极大地影响了手术机器人在国内的装机量。同时,在国家鼓励“国产可替代”背景下,进口医疗设备入院比国产设备入院的难度更大、程序更为复杂,近几年,在很多省份遭遇了医院准入限制等情况。
然而,国产化并不容易。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美国经过长期打磨、优化、迭代,质量稳定。而从国产版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立项到首台机器人下生产线,却花了整整4年。
“该踩的‘坑’都踩过了。”潘小峰介绍,从战略规划分析到执行,包括生产线的验证和工人的培训等,直观医疗全球有几千人次参与到这一整个过程。打造新产线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验证,包括IT系统工位的安排,不同人员(如产线工人、产线工程师、质检人员)的培训等,以及问题解决方案……
“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最领先的标准来制定质量体系、质量标准,一步步去实施。”潘小峰说。


02
“3种国产耗材已能供应全球70%市场”

国产化的核心诉求之一,便是在供应链的关键零部件方面降低对国外的依赖,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据了解,国产版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价格区间在1300万元到1900万元。
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开发本土供应商。潘小峰介绍,在生产上,达芬奇国产化正逐步加深。未来几年会针对手术机器人的一些零部件包括关键零部件,向供应链上游去开发中国本土供应商,增加国产化生产的比例,逐步降低对国外供应链的依赖。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模式进一步优化成本,从而能够反哺中国市场,惠及中国的医院和患者。当然,丰富的上下游供应链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去积极推动,还得建立在良好的市场空间基础上,即更多的设备装机量。若没有大量订单,上下游企业就很难调动积极性去生产、去创新、去扩大规模。”潘小峰说。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几十种配套器械,我们只能优先选择那些知识产权风险相对低、国内供应体系较成熟而容易上手的器械。”潘小峰坦言,跟工业机器人相比,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全球市场总量目前也只有1万台,数量很少,一些本土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不一定愿意配套生产。

时任直观复星CEO潘小峰介绍达芬奇创新技术体验中心,2024年11月
此外,手术机器人作为高端医疗器械有其特定的质量体系和标准体系,很难以标准组件模式生产,这就更需要本土企业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达芬奇向供应链上游拓展的国产化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资金。”潘小峰话锋一转,乐观地表示,“中国为直观复星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现在我们国内基地的零部件产品已开始供应国际市场。”
他指着达芬奇创新技术体验中心陈列的另一台体积远小于“达芬奇”的机器说:“这是我们的肺部结节活检机器人,全名Ion支气管镜机器人,它的柔性活检针、旋转接头和视觉转换器接头3种耗材是在中国基地生产的,如今已能供应全球70%的市场。”
此外,在潘小峰看来,针对中国本土市场开发手术机器人配套产品,也是应对当前中国集采政策带来的价格压力的有效方式,可以进一步优化整个手术机器人产品组合,形成价格优势,增强主打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适用于中国医生的产品,更能有效推广创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从而服务更多的中国患者。“目前,我们的研发主要聚焦于数字化和针对本土市场的配套产品研发。” 潘小峰说。


03
临床医生培训是制胜法宝

2024年6月,位于张江的总部产业基地落成启用后,直观复星的研发办公空间、实验室、模拟实验室、模拟手术室、多功能学术交流空间、多个产品线的培训间、洁净生产车间等都有了着落。该基地不仅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继美国硅谷后全球第二个研发与制造基地,作为研发、生产和培训一体化基地,更为医疗专业人士提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和Ion的培训及手术训练,支持直观复星的本土创新。
早在2021年,直观复星就基于直观医疗全球统一标准的技术培训课程,设立了集临床培训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创新中心,每年可培训4000多位医护人员。
随着总部产业基地建成,直观复星创新中心再次升级。

医生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培训间进行实操考试
在550多平方米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培训间,记者看到这里同时有10台“达芬奇”在进行手术培训。潘小峰介绍,每位接受培训的医生,要先完成所有理论课程的在线学习,再在医院里进行手术机器人模拟器的练习以掌握基本操作,然后到创新中心接受理论和实操考试。考试通过后,还要在中心的手术室做一整天动物实验。整个流程结束后,他们方能获得相应的资质证书。
“我们在全国与一些大医院合作成立了示范中心,全国各地的医生都可以去观摩学习手术机器人的操作,示范中心也会派专家到医院进行现场指导。”潘小峰说,培训服务成本虽高,但都是免费的。“我们的出发点是让医生能够最有效地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而且它也是达芬奇技术推广的关键核心点。”
有话说
文字丨沈润秋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