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群体庞大,已超过3亿,且年增速达1000万至2000万,成为第三大健康问题。此类疼痛源于神经系统损伤或功能异常,患者常感针刺、烧灼或麻痹等不适,且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
近期,美国疼痛与神经科学学会(ASPN)专家团队发布了正式指导方针,综合评估了再生医学在治疗慢性疼痛适应症方面的现有证据。该指南涵盖了生物制剂注射的类型、作用机制、治疗特定疼痛适应症(如肌腱病、肌肉病变、骨关节炎、椎间盘病和神经性疼痛)的效果、手术辅助应用、剂量、不同生物制剂间的疗效比较以及优化治疗策略等内容。

这项指南的结论如下:对于一些特定的慢性疼痛患者,使用注射类生物制剂可能比常规治疗或安慰剂更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间充质干细胞和外泌体
被纳入国际慢性疼痛管理相关指南
再生医学是一个新兴领域,旨在利用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来促进组织复原、缓解疼痛并提升功能。它涵盖了细胞疗法、基因疗法及组织工程等多种方法。
在疼痛管理上,再生医学广泛应用于治疗肌肉骨骼疾病、神经性疼痛及脊髓损伤等,其作用机制涉及激活炎症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这些物质对组织再生和成熟至关重要,并具有天然的抗炎效果。
该指南提及的可注射生物制剂包括血小板富血浆(PRP)、骨髓浓缩物、脂肪组织来源的生物制剂、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外基质成分及细胞外囊泡等。
自体脂肪干细胞
改善骨关节炎导致的慢性疼痛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治疗骨关节炎的一种新方法。然而,很少有研究报道关节内注射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的结果。本研究旨在评价单次关节内注射ADSC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是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IIb期临床试验。12例患者(MSC组)进行ADSC治疗,并与12例膝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6个月比较。所有手术均在门诊部进行。主要观察指标为安大略省西部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次要结果包括各种临床和放射学检查,以及注射后的安全性。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评价注射后软骨缺损的变化。
单次注射ADSC可使术后6个月WOMAC评分显著提高。对照组术后6个月评分无明显变化。在随访期间,两组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MRI显示MSC组6个月时软骨缺损无明显改变,而对照组软骨缺损增加。关节内注射自体ADSC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提供了满意的功能改善和疼痛缓解,在6个月的随访中没有引起不良事件。

外泌体与慢性疼痛管理
外泌体,这一源自间充质干细胞的小型囊泡物质,这些囊泡的直径通常介于30至150纳米之间,由间充质干细胞释放而出。它们内部富含各类生物活性分子,包括蛋白质、脂质以及RNA等,扮演着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关键角色。
外泌体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因子对神经的刺激,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产生的外泌体能抑制促炎因子释放,促进抗炎因子表达,有效缓解炎症性疼痛。此外,它们还能调整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的信号通路,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减少疼痛信号传递。
相比传统疗法,外泌体具有低免疫原性、高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等优点,有望成为慢性疼痛治疗的新途径。
耶鲁大学医学院等科学家在《Current Pain and Headache Reports》上发表综述,详细介绍了细胞外囊泡,特别是干细胞外泌体,在骨关节炎、椎间盘疾病、神经性疼痛等慢性疼痛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01 骨关节炎方面
有研究利用骨关节炎大鼠模型,通过关节内注射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在治疗后的第2、4和6周,大鼠的疼痛状况有了显著改善,这为外泌体用于治疗人类骨关节炎疼痛提供了动物实验基础。

02 神经性疼痛方面
既往研究证实,微针介导递送齐考诺肽脂质体与外泌体,能有效穿透皮肤释放并对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性疼痛和紫外线B辐射引起的神经源性炎症疼痛,提供显著的镇痛作用,展现了外泌体在神经性疼痛治疗中的潜力。
03 其他方面
外泌体在椎间盘突出、转移性癌症、肩袖撕裂等引起的慢性疼痛治疗中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据 THE IRISH NEWS 报道,外泌体注射在治疗坐骨神经痛和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具有潜力。纽约哈德逊医疗中心的医生向10名背痛患者注射ExoFlo液体,背痛评分平均降低了55%,部分志愿者降低了80%。

再生医学的崛起,让间充质干细胞与外泌体化身“疼痛终结者”——它们颠覆传统治疗模式,能精准修复受损组织、抑制炎症。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干细胞及外泌体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选择。
END
由中科领康医疗整理于网络文章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