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c7111cc太阳成集团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免费客服电话

18983288589
医药数据查询

75载铸辉煌|应用超20亿剂,麻疹“沪191”株的发展之路

麻疹病毒 麻疹疫苗
2024/11/08
487

开栏的话

呵护健康七五载,筑梦未来启新程。中国生物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成立75年来,始终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国家战略、勇于改革创新,自觉将企业发展熔铸到党和国家事业征程中。今天,我们开设“75载铸辉煌”企业成就专栏,展现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在守护人民健康、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生动实践,凝聚起奋发前行、锐意进取的昂扬斗志。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占儿童传染病首位。自麻疹疫苗应用以来,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大幅下降,据国家疾控中心统计,近30年至少避免了1.17亿人发病、99万人死亡。“沪191”株是我国生产麻疹减毒活疫苗使用的唯一疫苗株,至今已在我国应用超过20亿剂量,为我国控制和消除麻疹作出了重要贡献。

“沪191”株诞生

20世纪50年代,我国处于麻疹的高发病期。那时麻疹疫苗尚未问世,主要通过输入母血或丙种球蛋白等方式进行被动免疫。为了控制麻疹流行,国外首先开展了麻疹疫苗研究工作,1954年Enders和Peebles用人胚肾细胞分离麻疹病毒获得成功。1957年北京所汤飞凡、吴绍源等用同样方法在我国分离培养麻疹病毒成功,毒株命名为“麻9”,但当时试制出的麻疹灭活疫苗只供麻疹患儿应急使用,不能进行生产。


为了尽快推动国内麻疹疫苗研制,1959年国家卫生部专门召开了麻疹攻关会议,将分离麻疹病毒培育减毒株列为科研重点项目。我所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成立麻疹科研协作攻关组,集中了当时上海医学微生物界的专家联合攻关,包括张箐、余鼎新、余贺等教授,重点进行实验室病毒分离与疫苗研制、临床标本采集与接种观察等工作。

▲早期麻疹疫苗研制

1960年上海麻疹流行期间,我所张箐主任和儿童医院余鼎新主任从一名典型麻疹患儿的血液中分离得到一株麻疹病毒,在原代人胚肾细胞传33代,人羊膜细胞传39代,创新性以31℃低温在鸡胚细胞传10代后,建立了我国第一株麻疹减毒活疫苗株“沪191”株。此后与上海市卫生防疫站合作,进行临床反应及免疫原性观察。1964年卫生部在我所召开麻疹疫苗经验交流会,会上肯定了“沪191”株麻疹疫苗的安全有效;1966年,麻疹疫苗开始在全国大批量生产。

▲麻疹及流感疫苗研究工作座谈会

“沪191”株全面质量研究

在当时,麻疹疫苗的稳定性还存在一些问题,我所陈志慧带领团队重点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提高了麻疹病毒工作种子的有效代次,将其继续传至32代,并逐代制成疫苗,保证其长期的可使用性;二是确保病毒株的遗传稳定性,复苏了当时仅有的CEC13代病毒,制备了大量的主代病毒,一直使用至今,保证了生产毒种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

▲早期冻干麻疹活疫苗

为进一步验证国产疫苗效果,1973年起,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我所、长春所等6家单位组成协作组,在浙江诸暨县农村建立防护带,观察国内外四株麻疹疫苗的临床反应、免疫效应和免疫持久性。对3233名8月龄至2岁儿童分32种方案进行免疫,做深入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麻疹抗体测定,观察其免疫持久性,历时长达15年,这是国际上首次进行的麻疹疫苗免疫持久性研究。结果证明,我国“沪191”和“长47”麻疹疫苗可与美国的“Schwarz”麻疹疫苗相媲美,而优于苏联的“L16”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接种

为更深入了解“沪191”麻疹病毒株在自然条件下免疫持久的规律性,我所与浙江省卫生防疫站、宁波市卫生防疫站等合作,在浙江象山县高塘乡的海岛上建立了科研基地进行观察。726名易感儿童经1针疫苗免疫后,连续16年每年进行血清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在第16年仍有83.2%的疫苗免疫人群保持足够的抵抗力,说明“沪191”麻疹疫苗的免疫持久性良好。这些数据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麻疹疫苗免疫程序提供了科学依据。

▲《沪191株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持久性研究》技术鉴定会

从“沪191”株到疫苗

“沪191”麻疹疫苗从投产至今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我所始终致力于推进产品迭代升级、工艺持续优化,助力提升国家的麻疹防疫能力。如今,我所已发展成为国内麻腮风系列疫苗供应量最大的企业。


含麻疹疫苗成分的联合疫苗开发我所对标国际联合疫苗开发趋势,在“沪191”麻疹疫苗基础上,相继研制成功冻干麻疹、腮腺炎二联活疫苗,麻腮风疫苗等产品,并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荣誉。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进一步优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病毒原液工艺,改进了适用于保持三种病毒活性的冷冻干燥技术,建立了检测三种混合病毒各自的活病毒含量的中和滴定技术。目前,我所拥有麻腮风系列疫苗5个品种,11个品规。

 

▲麻腮风系列疫苗产品

生产质量工艺持续提升。在剂型改进方面,我所最初生产的麻疹疫苗主要是液体疫苗,对保存及运输条件的要求高,疫苗稳定性差,效期仅3-6个月,1985年起全部改为冻干剂型,稳定性大幅提高,有效期延长至8个月;在毒株纯化方面,1992年,我所通过中国疫苗项目与荷兰国立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研究所协作,将“沪191”株纯化为无鸡白血病毒污染的纯化毒株,安全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在培养方式方面,从早期大瓶培养法生产,到转瓶多次收液,再到如今全细胞工厂工艺培养,进一步提高产品批间一致性,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细胞工厂工艺

助力国家消除麻疹行动。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以来,我国麻疹发病率大幅下降,但进入21世纪后开始上升。2006年11月,卫生部发布《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到2012年控制在1/100万以下的目标。2010年9月,卫生部统一开展了一次以全国8月龄至14周岁儿童为主要接种对象的强化免疫活动,创下了10天接种近1亿人的世界奇迹。当时使用的麻疹疫苗毒株正是“沪191”毒株。我所接到任务后,紧急动员,生产、质量、储运、销售等各部门密切配合,克服了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国家交付的麻疹强化接种任务。

▲1959-2021年我国麻疹发病率

现如今,我所依托现代化生物医药基地,持续扩大产能,生产车间完成自动化设备布局,MES系统搭建运行,工艺SCADA系统设备接入,实现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凭借着卓越生产能力和精益质量管理,“上生”麻腮风系列疫苗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守护了千千万万个中国儿童的美好童年。

▲现代化麻腮风疫苗生产车间

未来,我们将接续奋进,砥砺前行,沿着前辈的脚步,在推进现代疫苗生产体系建设、提升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展现新的更大作为,不断以科技创新,继续在生物医药的浩瀚海洋中劈波斩浪、勇往无前!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文章创作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保证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均已获得原作者的明确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或拥有相关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未经授权的文章。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方便读者查阅和了解相关信息,并不代表我们认同其观点和内容。读者应自行判断和鉴别转载文章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AI+生命科学全产业链智能数据平台
综合评分:0

收藏

发表评论
评论区(0
    tyc7111cc太阳成集团企业版
    50亿+条医药数据随时查
    7天免费试用
    体验产品
    摩熵数科开放平台

    最新报告

    更多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5.06.09-2025.06.15)
      2025-06-15
      26页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5.06.02-2025.06.08)
      2025-06-08
      24页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5.05.26-2025.06.01)
      2025-06-01
      21页
    • 2025年5月仿制药月报
      2025-05-31
      15页
    • 2025年5月全球在研新药月报
      2025-05-31
      32页
    AI应用帮助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