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由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急诊科、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等联合开展的“基于GC-MS 的季德胜蛇药片治疗蝮蛇毒液中毒小鼠的代谢组学分析”,研究成果近日于国际科学期刊《Frontiers》刊出!
该研究建立了蝮蛇毒中毒小鼠模型,通过在小鼠后腿肌肉注射蝮蛇毒来模拟中毒情况。同时,设立了蝮蛇毒+季德胜蛇药片组,即在注射蝮蛇毒后对受损区域进行季德胜蛇药片治疗。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后腿腓肠肌损伤程度,并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肌肉特异性肌酸激酶(CK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小鼠的全身代谢谱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表明:①HE染色结果显示,蝮蛇毒中毒组小鼠肌肉组织出现红细胞坏死、局部出血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而季德胜蛇药片治疗组则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缓解。②qPCR检测发现,季德胜蛇药片能显著降低VCAM-1、CKM、TAT和TNF-α等炎症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这些结果揭示了季德胜蛇药片可能通过影响长链脂肪酸和氨基酸代谢以及促进烟酰胺-烟酰胺代谢来减轻症状。
蝮蛇,是蛇目蝰蛇科蝮蛇属的爬行动物,体长60-70厘米,头略呈三角形;背面灰褐色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形斑,腹面灰白到灰褐色,杂有黑斑。常栖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草丛、水沟、坟堆、灌木丛及田野中,弯曲成盘状或波状。蝮蛇类是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根据鳞片数目、头型、色斑以及分布区域不同,确定中国蝮蛇可分为3个亚种,即中介亚种(尖吻蝮/五步蛇、中介蝮)、短尾亚种(短尾蝮、竹叶青)及日本亚种。
全球每年有180万至270万人被蛇咬伤,估计导致 80,000-130,000 人死亡。蛇咬伤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进行性疼痛的肿胀和出血,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血液毒性和细胞毒性是蛇咬伤的主要表现。蛇咬伤会产生长期的身体后遗症,例如截肢、瘫痪、残疾和心理健康后果。
抗蛇毒血清是目前治疗蛇咬伤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它们有一些局限性。首先,抗蛇毒血清价格昂贵且难以获得,因为其生产和保存所需的生产过程复杂。其次,抗蛇毒血清对受损器官的效果很差。最后,一些患者对抗蛇毒血清有严重的过敏反应。

在中国,中药被用作抗蛇毒血清的补充剂和替代品。季德胜蛇药片 (JDS) 使用最广泛,主要包含重楼(七叶一枝花)、蟾蜍皮 、蜈蚣和地锦草。中国药典 2020 年版记录中,高效液相色谱法鉴重楼皂苷为 JDS 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大于 0.2 mg/片(0.4 g)。季德胜蛇药片是全国中医医院急诊科室必备中成药,对于毒虫及部分毒蛇咬伤具有治愈作用,对其它类型的毒蛇咬伤具有延缓毒性发作,延长抢救时间的重要作用,对挽救病人的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季德胜蛇药片在临床实践中可用于治疗毒虫致皮肤病(蜈蚣、隐翅虫、蜱虫、毒蜂等)、病毒性皮肤病(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细菌性皮肤病(丹毒、脓疱疮等)、过敏性皮肤病(荨麻疹、湿疹等),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本研究结果的刊出,阐明了蝮蛇毒液中毒的病理生理学和代谢机制,证明了季德胜蛇药片治疗蝮蛇毒的有效性,以及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具有巨大的研究前景。
点击查看论文原文:
基于 GC-MS 的季德胜蛇药片治疗蝮蛇毒液中毒小鼠的代谢组学分析.pdf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