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时代?
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认为,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步入智能时代。而大模型是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可以创造新的价值和伙伴关系,可以带来生产力的直接提升。
在大模型应用落地方面,王小川提到,医疗是大模型“皇冠上的明珠”,大模型有望做到院内、院外的全病程管理,并在预防、诊断、干预环节实现精准医疗。
在近日举办的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专题论坛,王小川进行了分享。以下为王小川分享内容,经i黑马编辑:
今天整个中国社会,尤其是科技界,都处于一种既兴奋又焦虑的状态。
一方面,我们要跟美国卷模型,要投入十亿、百亿美金去做超级模型;另一方面,又在呼唤大模型落地应用的场景。大家担心,只做落地应用会错过未来,但只考虑未来又没有当下。
百川是去年4月成立的,今年1月份,朋友们给我发微信祝贺,说“2024年元旦快乐”。我回复的是,“智能纪元二年快乐”。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到了智能时代。虽然现在还没有做到AGI。
我们很幸运,大家是从互联网时代走过来的,享受了互联网20年的高速发展,现在又见证和参与到了智能时代的发展。

01
我想用一个关键词来表达对智能时代的中轴的理解,就是把语言转变成数学模型。
我们今天讲大模型LLM的时候,第一个关键词叫Scale,就是规模。从百亿参数到千亿参数到万亿参数,再到号称GPT5的百万亿级参数,数据规模上去之后就能带来智能。到最后变成,大家觉得投入多少钱进去,就能实现智能。同时我们也会欢呼,比如今年视频生成领域Sora的推出,是不是代表了未来的另一种智能。
这些其实都不是完整的答案。因为今天我们走通的人工智能路径,不是在Sora,而在语言。通过将语言变成数学模型之后,能够获得今天这样的人工智能。

另一个关键词是能源。数据、算法、算力,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但今年上半年以来,提到更多的是能源问题。尤其是在国外,已经开始有可控核聚变,在为大规模的新模式部署做准备。如果说AGI或者人工智能再往下爆发,那算力背后的能源会构成一个大的短板。中国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始探索这个问题,在电力方面还没有美国这种疯狂的想法。这也是中美大模型发展的区别之一。

02
有个知识管理框架叫DIKW模型,即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Wisdom。以前机器产生的是信息,这个时代的智能核心是产生知识。也就是说,大模型带来的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而是能够产生knowledge,代表着对世界的认知。再往后发展,则可以产生智慧。
我们知道,在互联网时代,更多的是改变了生产关系。不管是淘宝、滴滴还有美团,都是通过互联网让更多的商家跟更多的用户连接在一起,提高供需匹配的效率。
但在智能时代,大模型带来的是生产力的直接提升。GPT是这个时代的第一个应用产品,未来我相信会有更多新的应用产生。


03
在语言和规模之外,大模型还有一个发展思路是强化学习。OpenAI曾提到,他们的模型可以在某些地方实现超越,包括在18个月之后让大模型达到博士生的能力。这不是在当下这个范式中能够解决的,以目前的范式解决问题来讲,大模型能达到高中生的水平就不错了,所以只能做辅助工作。
但未来会有新的一种范式出现,这是值得大家期待和关注的。这种范式的核心是,用强化学习来改变今天的模型设置。广义上来讲,这就像之前大家熟悉的AlphaGo,专门下围棋的人工智能。AlphaGo跟大模型走了两条相反的道路。大模是数据越多越好,有多少数据就可以带来多少智能。而AlphaGo的第一版本是结合了数百万人类围棋专家的棋谱。但是到AlphaGoZero之后,就不需要人类的棋谱了,不用数据反而变得更加智能。

随着我们自己的实践,我们强调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追求“诗和远方”就是去追赶OpenAI,但没有落地场景。如果去做落地场景,则有可能走不到了大模型的远方,丢掉了“慢思考”,丢掉了大模型所代表的通用智能的可能性。
因此,针对当前中国的情况,包括芯片能力、人才储备和市场环境,我们提出了一种逻辑,即“理想上慢一步,落地上快三步”。也就是说,理想上我们不是不跟,而是通过他们验证之后来确保我们的方向。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打开落地场景,同时确保我们不会失去对大模型终极理想的追求。因此,我们的目标是既要发展超级模型,也要发展超级应用。所以我们在赋能千行百业时,选择这些知识密度特别高,真的需要千亿模型、万亿模型的场景,然后我们把它降到百亿,这是百川的定位。
百川去年整体发展很快,成为第一批获得工信部备案的八家大模型公司之一,也是唯一一家当年成立的公司。在今年5月,百川推出最新一代基座大模型Baichuan 4,并同期推出首款AI助手“百小应”。
04



相关阅读
达观数据陈运文:垂直大模型市场潜力巨大,加速AI在传统行业的渗透和转化 | 星科技•专精特新“小巨人”
国务院总理李大大在苏州调研,听取思必驰大模型技术汇报 | 星科技•AI及AI应用 映驰科技赵建洪:智能化需求推动高性能中央计算发展,终局将是车云一体 | 星科技•自动驾驶 联想之星天使轮项目极刻光核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 | 星科技•芯片半导体 “双碳”背景下,绿氢如何助力能源转型?| 星科技•能源科技 东方空间布向伟:5吨以上运载能力成明年商业火箭第一梯队分水岭 | 星科技•商业航天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