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c7111cc太阳成集团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免费客服电话

18983288589
医药数据查询

元生创投Family | 若弋生物完成Pre-A+轮数千万人民币融资,推动“全天然”重组肉毒素蛋白药物的创新与研发

肉毒素蛋白药物
2024/10/18
708

近日,苏州若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若弋生物”)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由昆山天使基金投资。本轮融资款将主要用于第三代肉毒素药物管线(Sf9细胞,天然氨基酸序列)的中试至商业化生产工艺的技术转移。此外,昆山还将为若弋生物提供近1万平米的商业化生产车间、相应配套政策及与上海整形医学产业创新研究院合作等产业环境与产业赋能。

元生创投于2022年6月领投若弋生物天使轮融资,并于2023年5月参与其Pre-A轮融资。

若弋生物位于沪昆整形医学及抗衰产业园内的总部及商业化生产车间

核心药物管线——第三代“全天然”
重组肉毒素及第四代工程化肉毒素

经过对肉毒素蛋白药物分子机理的深入研究,若弋生物已完成跨越式管线布局,进入了肉毒素药物的3.0和4.0时代。肉毒素第一代产品为其天然宿主肉毒梭菌发酵的蛋白复合物或分离单体,第二代产品为通过基因工程方式引入亲和层析标签和工程蛋白酶酶切位点的重组肉毒素。与第二代产品相比,若弋生物的第三代肉毒素产品不引入任何外源序列,维持了肉毒素100%的天然氨基酸序列(“全天然”),最大限度的保持了与已上市产品可比较的临床确定性,同时通过制剂等方面的优化改善了产品的持续时间、安全窗口、远端扩散性等药物属性;现有2款产品完成终试规模的CMC工艺开发(实验室级别生产流程见企业科研成果 [1] ),进入到IND申报的准备阶段。

同时,若弋生物完成了多个工程化改造肉毒素管线(第四代产品)的储备,如基于锌指蛋白递送技术的工程化肉毒素蛋白、AI驱动的肉毒素改造、新血清型重组肉毒素等(详见创始人成果 [2])。

同时,若弋生物完成了多个工程化改造肉毒素管线(第四代产品)的储备,如基于锌指蛋白递送技术的工程化肉毒素蛋白、AI驱动的肉毒素改造、新血清型重组肉毒素等(详见创始人成果 [2])。

A型肉毒素的三维结构及功能结构域

基于昆虫细胞-杆状病毒合成生物学平台的重组
肉毒素制备——摆脱传统细菌生产的生物安全危害

肉毒素第一代产品的肉毒梭菌发酵制备工艺由美国生物化学家、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教授Edwards Schantz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特德里克(Fort Detrick)工作期间建立。由于肉毒素蛋白极高的神经毒性和细菌的扩散性,采用肉毒梭菌的生产被认为是存在潜在生物安全危害的(在美国归类为Category A, Tier 1 Select Agent)。近年,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大分子药物产业规模的扩大,采用细菌转移性遗传元件(如质粒)进行的重组肉毒素生产逐渐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Schantz教授的同事、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教授Eric Johnson教授的2018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菌中由质粒编码的肉毒素基因会通过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的方式转移至环境细菌中,造成肉毒素基因的扩散及潜在的生物安全顾虑(参考文献 [3])。

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Insect cell-baculovirus expression vector system, IC-BEVS)是重组蛋白制剂(特别是多价蛋白疫苗)产业化生产中常用的生产体系;由于杆状病毒在人体不复制、无任何已知相关疾病,一般被认为是较安全的生产体系(见若弋生物研究成果 [4])。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昆虫细胞需要特定的温度及培养基、只能在生产车间中存活,因此IC-BEVS体系不会将肉毒素基因扩散至环境中,从而摆脱了肉毒素生产的生物安全问题。同时,若弋生物通过自身研发,完整的解决了IC-BEVS体系的弹状病毒污染和传代稳定性问题(据公开资料,为国内唯一),建立了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流程,也因此摆脱了对国外无血清培养基的依赖,实现了发酵工艺的完全国产化,从而解决了商业化生产及产能扩大时的“卡脖子”问题。


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生产体系

参考文献
[1] Wei X, Hu J, Jiang L, Li L, Liu J (2023)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ell-penetrating recombinant botulinum neurotoxin type A. STAR Protoc 4, 102026.
[2] Wei X, Li L, Wu Yi, Liu J (2022) Cell-penetrating botulinum neurotoxin type A with improved cellular uptake and therapeutic index. Front Bioeng Biotech 10, 828427.
[3] Nawrocki EM, Bradshaw M, Johnson EA (2018) Botulinum neurotoxin-encoding plasmids can be conjugatively transferred to diverse clostridial strains. Sci Rep 8, 3100.
[4] Huang Y#, Mei H#*, Deng C, Wang W, Yuan C, Nie Y, Li J-D*, Liu J* (2024) EXTL3 and NPC1 are mammalian host factors for 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 infection. Nat Commun 15, 7711.


关于若弋生物



若弋生物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上海科技大学孵化的生物技术初创公司。若弋生物坚持“0到1”原创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众多平台均在全球范围做到了独家或领跑。目前核心技术为锌指蛋白药物递送技术平台;核心在研药物管线为重组肉毒素蛋白药物(包括多种类型、工程化和药械组合产品)和细胞内抗体(包括针对肿瘤和传染性疾病的产品);同时,建立了拥有自主产权的产业化级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生产工艺平台(为世界范围内第三家拥有此平台的企业;适于复杂蛋白、疫苗、VLP、AAV病毒载体等产品的生产)。



END






































































































关于元生创投



元生创投是一家专注于早期和成长期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机构,立足苏州bioBAY,辐射全球。目前已经完成了180余家生命健康领域优秀企业的投资,涉及新药创制、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和精准医疗,以及医疗服务四大方向,取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其中19家企业已经登陆港交所、科创板等资本市场。元生创投多次被评选为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创投基金Top10、中国最活跃医疗健康投资机构。汇聚资深职业投资人和全球顶尖的科学顾问团队,元生创投拥有生物医药等行业丰富的创业、风险投资及企业运营经验。凭借专业、专注和丰富的行业资源,我们立志于发展成为中国最为成功的医疗医药风险投资基金之一。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文章创作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保证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均已获得原作者的明确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或拥有相关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未经授权的文章。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方便读者查阅和了解相关信息,并不代表我们认同其观点和内容。读者应自行判断和鉴别转载文章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AI+生命科学全产业链智能数据平台
综合评分:0

收藏

发表评论
评论区(0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