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细胞疗法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新一代治疗技术,为癌症、退行性病变等难治性疾病带来了新希望。在细胞治疗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细胞治疗产品的产业化成为其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重要关注点。
我国细胞治疗产业化现状

在免疫细胞治疗方面,CAR-T疗法已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全球范围内已有多款CAR-T治疗产品上市,用于治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多种血液肿瘤。这些产品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上万项正在进行的细胞治疗临床试验,且约15%处于III期或IV期临床阶段。这表明细胞治疗技术正在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并逐步向产业化迈进。
尽管我国细胞治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产业化进程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在细胞治疗领域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指导原则,为细胞治疗产品的研发、生产、临床应用与注册评审建立了标准规范。
监管政策逐渐明晰
我国对细胞治疗技术或产品正在按照临床研究和药品临床试验的“类双规制”模式进行监管。
一方面,通过医疗机构和研究项目双备案的形式,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药监局备案,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研究);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主导完成细胞治疗产品的临床前研究,向药物评审中心提出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申请),通过后可在医疗机构开展I、II、III期临床试验。这种监管模式既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又促进了产业化的进程。
为了推动细胞治疗的产业发展,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或指导原则,如《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等。这些法规和指导原则为细胞治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业链结构初步形成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细胞治疗已形成了基本的产业链结构。产业链上游为设备及原材料供应商,中游为细胞治疗产品的开发制造商,下游为终端应用市场。目前,上游设备供应商和原材料供应商发展相对成熟且竞争激烈,但高价值的仪器设备和关键试剂耗材大多依赖进口。中游细胞治疗产品研发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已有多款细胞治疗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有部分企业成功上市。下游终端应用市场由于上市药品数较少,目前尚处于萌芽期,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逐步放开,预计未来将迎来快速发展。
细胞治疗产业化面临的挑战

生产规模小、成本高:目前,大部分细胞治疗产品为自体细胞治疗产品,需要针对每个患者进行个性化定制。这种小规模、定制化的生产方式导致生产成本高昂,且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产品均一性难以保证:由于细胞治疗产品以活细胞为原料,且生产制备过程具有高度复杂性,不同批次的产品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产品的疗效和安全性,也给产品的质量控制带来了巨大挑战。
监管政策尚不完善:与传统药物相比,细胞治疗产品的监管政策尚不完善。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细胞治疗产品的监管要求存在差异,这给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市场接受度有待提高:由于细胞治疗产品的价格高昂,且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验证,市场接受度有待提高。此外,公众对细胞治疗技术的认知度也相对较低,需要加强科普宣传和推广。
如何解决产业化难题
为推动细胞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共同探索其产业化发展路径。
首先,开发通用型、货架型细胞治疗产品是提升产品批产量和可及性的关键。传统的自体细胞治疗产品存在制备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而通过开发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等通用型、货架型产品,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批产量,缩短制备周期,降低成本。例如,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具有批产量大、制备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据测算,将CAR-T细胞疗法由自体应用迭代为通用型,有望将价格降为原来的1/10,这将极大地提高产品的可及性,使更多患者受益。
其次,推动自动化、规模化生产是提高产品质量均一性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细胞治疗产品的生产过程复杂且高度依赖人工操作,这导致了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性和生产效率的低下。
此外,政府应加强对细胞治疗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的监管政策和技术标准是企业研发和生产的有力保障。政府应加大对细胞治疗技术的研发投入和资金支持,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政府还应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例如,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细胞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最后,加强科普宣传和推广是提高公众对细胞治疗技术认知度和接受度的有效手段。细胞治疗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生物治疗技术,对公众来说仍较为陌生。通过组织科普讲座、展览等活动,向公众普及细胞治疗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前景等信息,可以增强公众对细胞治疗技术的了解和信任。这将有助于推动细胞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患者的治疗意愿和满意度。
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治疗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从临床研究到产业化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开发通用型、货架型产品、推动自动化、规模化生产、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以及加强科普宣传和推广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细胞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细胞治疗技术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摘自文献:冯强,杨晓彤,刘帅. 细胞治疗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探讨[J].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5, 20 (1):101-106.
声明:本文仅供学习分享,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疏漏或错误,请速与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期回顾 | 政府工作报告划重点,生物医药产业未来路径明晰! |
Nature头条:CAR-T改写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命运,实现无癌生存超18年 | |
从NMPA审批数据看中国医药变革:创新药成主力军,加速转型 | |
中科院:细胞治疗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生物医药行业的新赛道 |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